長城與東北旅遊

古城古剎

興城古城離九門口不遠,驅車大概兩個小時就到。

粗眉仔中國旅遊小百科

興城古城,位於遼寧省興城市。興城市歸屬於葫蘆島市管轄,於葫蘆島市西南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興城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牆設有東南西北四門,城中心設有鐘鼓樓,城門外築有半圓形甕城,城牆四角仍築有炮台,用來架設紅夷大炮。

其實所謂「古城」,並非古人特意做出來打算藉以流芳百世的東西,只不過因為該城無甚發展,所以才把古代的面貌保留下來了吧。但由於「古城」含有原始而不加修飾的古代資料,故往往比其他古物更值得我們去珍惜。

南面城門古色古香,又是一段超時空之旅。

誰知一入城,左右兩邊便傳來振耳欲聾的音樂聲,原來噪音係從兩邊的舖頭「轟」出來的,有賣牛仔褲的,也有賣手提電話的…令粗眉仔一下子回到真實世界。

古城中有兩塊精美牌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思守朱由檢為鎮守遼西重鎮的大將祖氏兄弟建立的,兩座牌坊分列古城南北。南面的是前鋒總兵祖大壽的旌功牌坊,建成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用青石制成,四柱五樓式,高十一米,寬十二米。

北面的是援剿總兵祖大樂的旌功牌坊,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用赫色石料制成。形制與祖大壽石坊大致相同,只是略大一些,高十四米。

祖大樂的牌坊建成之時,明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名將袁崇煥屈死後,鎮守遼東寧遠城(即今日的興城)的責任落到了祖大壽的肩上。崇禎帝把守住邊關的希望寄托給了祖氏兄弟,為他們立牌坊是想激起他們的忠勇之心。沒想到,當戰爭進行到重要關頭之時,祖大壽竟向清軍投降,將軍事重鎮寧遠城拱手相讓。後來清朝的乾隆皇帝東巡祭祖路過寧遠曾題詩一首:「燧緊寒更烽候朝,鳩工何暇尚逍遙,若非華表留名姓,誰識元戎事兩朝。」內容就是譏諷祖氏兄弟投降行為的。

由於明末名將袁崇煥曾在此駐守,故城牆上掛滿標了個「袁」字的旗幟,有點似某片場。

粗眉仔中國旅遊小百科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施。一如其名,甕城的「甕」乃是「甕中之鱉」的「甕」,當敵軍進入甕城後,甕城上的守軍便向位處中心的敵軍發箭,予以圍剿。

古城內有不少古宅、古廟和古官府,都是值得一遊的古跡。

古城外有個市集,售賣各式小食,粗眉仔用一元買了兩塊炭烤臭豆腐,但實在太好味了,粗眉仔吃完了才記得要影相,所以只能放一幅完全唔相關的。

離開葫蘆島市,粗眉仔一干人繼續向東北邁進,入黑後才抵達遼西的交通要道,錦州。

翌日晨運時,粗眉仔才驚覺昨晚下榻的酒店叫晨礱(有切磋之意)酒店,照字面解實無甚意思,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則同「成龍」發音一模一樣,難道想抽大哥水?酒店旁邊有一個碼頭,景色頗佳,如果有時間,粗眉仔真想在這裏畫一幅寫生。

粗眉仔連跑帶跳地走了十分鐘,走到一個小島旁邊,發覺差不分夠鐘要開車了,便在就近小個便才回酒店去。

早餐後,一行人便驅車前往義縣,粗眉仔沒料到在錦州這樣的窮鄉僻壤會有奉國寺這等一流古寺,不禁驚喜萬分。

粗眉仔中國旅遊小百科

奉國寺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創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初名咸熙寺,後易奉國。原建有山門、伽藍堂、 東西廊廡、東三乘閣、西彌陀閣、觀音閣、大雄寶殿、法堂等。

寺內主要建築為大雄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大的單層木結構建築。殿築於高3米的台基之上,為五脊單檐廡殿式,面闊九間,殿前開三門,殿內76尊座佛皆為遼代所塑。

歷經千載,中國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原始建築無一不遭破壞毀滅,唯獨奉國寺不可思議地經歷了 五次歷史上的劫難仍屹立不倒。第一劫為金滅遼戰爭,第二劫為元滅金戰爭,第三劫為元代大地震,第四劫為國共戰爭中的義縣攻堅戰,五劫為文化大革命。

寺內的造像雖然年代久遠,但仍散發出一種難以言詮的神聖光輝,粗眉仔並無任何宗教信仰,但仍忍不住肅然起敬。姑勿論這菩薩靈驗與否,能逃過戰火的洗禮,亦避得開文革這場浩劫,已夠稱得上做奇跡有餘。

現今科技發達,現代人有比古人更高的智慧和技術,但就無論如何都做不出這樣美麗的東西出來,何解?我們現代人是否需要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