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導遊伊伊連帶着粗眉仔和豬豬去逛街市,家庭主婦都在這個時候出來買菜,街市人山人海。
籠子內的都是給佛教徒放生用的鳥,不是用來吃的,大家不要誤會,不過話時話,這些東西又怎麼會在賣食物地方兜售呢?
街市真係可以用「大開眼界」來形容,攤檔內有很多粗眉仔未見過的蔬菜和水果,又或者,是認識的水果,但從未見過這種形態。
這種叫做「Thanakha」的木頭看起來好像很陌生,但相信大家都見過這種木頭的黃色,緬甸人會用這種木頭水磨出來的粉末來敷面,是緬甸傳統的天然化妝品。
街市上買的全是緬甸生產的有機蔬菜和水果,其實緬甸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非常有發展潛力。
賣肉跟賣菜的地方是分開的,稍為污糟些,檔販就地劏魚殺雞,刀子黐滿魚鱗鴨血,看上去真有點毛骨悚然,但已比粗眉仔想像中乾淨。
早上太陽未算猛烈,天氣較為清涼,所以趁這個時候行街街。
聽伊伊講,這條街是仰光的小印度,但除了開舖的是印度人之外,這裏就沒有什麼特別。
小印度內有一個兩層高的市場,建築風格同中環舊街市有些類同。
無論店舖的裝潢、小販的衣着到販賣的貨品,通通都好像凝固在三四十年前,時光好像倒流了。
街市地下頗為濕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穿涼鞋,否則腳趾有排洗。
雖然在視覺上,小印度似乎有點名不副實,但倘若你靜心下來,就會聞到空氣中飄來陣陣的香料氣味,印度的氣味。
這裏住了不少印度人和尼泊爾人,據講他們都是尼藉和印藉英兵的後裔。
途經一個佛教會堂,因為今日是星期日,會堂內有不少女人和小孩。特別一提,沿街不時會有免費食水供應,據講這些食水都是佛教徒的捐獻。
仰光住了很多明朝和清朝末年遷移過來的華人,所以這裏的唐人街頗大,他們多數從事金鋪和海味生意,驟眼看,真有點像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伊伊說,近這幾年,很多中國人到來這裏買土地買物業,把這裏的樓價都搶貴了,粗眉仔感同身受,忍不住歎了一口氣。原本粗眉仔還打算投資緬甸的,現在看來,是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