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紅葉之旅

故都

「好冷…好冷…」
一落車,阿甲就悽厲地沉吟。
粗眉仔從袋裏摸出那排業已扭曲變形的朱古力,遞到阿甲面前。
阿甲露出一副厭惡的表情,耍手說:「這麼肉酸!而且我想吃點熱的東西。」
導遊可能聽到阿甲的話,笑道:「現在才是秋天。」
粗眉仔問:「這裏的冬天會不會下雪呢?」
導遊反問:「你說,北京會不會下雪呢?」
粗眉仔「啊」的一聲叫了出來,瀋陽比北京還要北,在從前是叫「關外」的地方。
「難怪滿族人這麼渴望要入關,這裏太冷了…」粗眉仔歎道。
滿清入關前以瀋陽做國都,這裏於是亦仿照明朝時漢人的北京紫禁城興建一座皇宮,現在則成了粗眉仔這次旅程的第一站—瀋陽故宮。

由於時間尚早,入口處的攤檔全都尚未營業,空氣清靜得叫旅客不安,倒有幾分面聖般的壓力。
身後陡地傳來一下雄壯的吆喝聲,粗眉仔回頭一望,只見約十多名穿著綠色軍服的人員,肩並肩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橫行,肅立在一棟古色古香的宮殿式建築物前,建築物的門楣處掛住一塊寫住「瀋陽故宮博物館」的木額,可惜讀法是從左至右,顯然係現代的產物。

「噢…我還以為有小吃賣呢…」阿甲失望地說。
這時候,某個看似有階級的人員,一邊在這排綠色軍服前面游弋,嘴裏一邊在吆喝些不知道是甚麼。陰陰沉沉的天空,彷彿給這叫喊劃了一道破口出來。
「他們到底…是公安還是解放軍?」阿甲問。
「皇帝的禁軍。」粗眉仔用開玩笑的口吻講。
「亂講!」阿甲啐道。
「我哪裏是亂講?」粗眉仔指著入口處的牌說:「上面寫著的:『軍警免費』,可以隨便出入皇宮的,當然就是禁軍了,難道是太監不成?」
「殊!別這麼大聲!給他們聽到了怎算?」
粗眉仔冷笑道:「聽到了又如何?你怕我會被推到午門斬首嗎?」
「始終這裏是大陸嘛…」阿甲憤憤地嘀咕。
導遊�����完票回來,舉旗領著粗眉仔一團人,浩浩蕩蕩地操入去。
「大家可以隨便逛逛,十點鐘左右,廣場那邊會有一個皇帝登基大典,是表演節目來的,約十點半完結,十點四十五分在剛剛我們下車的地方集合。」說罷導遊便不慌不忙地不知躲到那裏去了,她專業得令人敬畏,因為粗眉仔參加的是攝影團。
「十點正,即是還有四十五分鐘可以拍…」阿甲自言自語,掏出相機,撇下粗眉仔走開去了。
不到十秒,入口處便只剩下粗眉仔一人。
剛好這時候來了另一個旅行團,看樣子應是台灣人,因為導遊是講國語的。
雖然粗眉仔的國語程度只屬準初級,但由於是唯一可以聽到講解的途徑,沒辦法只好跟著。
瀋陽故宮其實是一個微縮版的紫禁城,但無論規模跟佈局都跟北京的相差甚遠,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

整個建築群分東、西、中三路(三部分),西路有裝修工程,開放讓遊客參觀的就只有中路和東路。
中路是完全的漢式建築,分為「殿」和「宮」兩部分,與北京紫禁城一樣都是前「殿」(朝)後「宮」(居),不過這裏則是「宮高殿低」,即居住部分位於高臺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與明朝故宮的「宮低殿高」有別。這可能係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
穿過祟政殿和鳳凰樓,再爬一小段樓梯就到達清寧宮,清寧宮是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
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裡豎有一根高約二丈的木桿,木桿安在一漢白玉石座上,頂部套著一隻錫斗。據那台灣團導遊講,這杆叫做「索倫桿」,又叫「索摩桿」,是滿族傳統的祭天神桿。祭天時,在錫斗裏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下水(豬內臟),以飼鳥雀和烏鴉。這種奇異的祭祀,不知始於什麼時候,但為什麼立杆祭天飼烏鴉,倒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參觀完中路,粗眉仔就跟著台灣團行
到東路,東路就是導遊口中的那個將會在十點鐘舉行「登基大典」的「廣場」。東路的建築物有大政殿、十王亭共十一座建築物,佈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佈局,大政殿代表皇帝的中軍帳,殿兩邊各有一亭,分別為左右翼王,其餘八亭從北至南,夾道向兩邊排開,每邊四亭,象徵滿族的八旗軍。
大政殿那邊早已圍聚著好些遊客,各人均舉起相機,恭迎典禮的開始。
未幾,空氣中忽然響起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地上電線縱橫交錯,將粗眉仔的視線引領到兩台碩大無朋的揚聲器上。
幾隊穿住古裝的人物魚貫進場,不一會就熟練地排成一個陣式,向在場觀眾致意。
粗眉仔沒甚興緻,於是別過臉去不看,卻被某種紅色印象吸引著,不經不覺就走到其中一座「亭」前面。
十王亭在以前是用作甚麼的,已經不大清楚,現在這裏倒是明明白白地成了展覽廳,展示以前滿族人的軍事用具。
紅色印象源於牆壁上掛著的一件銀底紅紋的大馬褂,可能是欠缺照明的關係,整件馬褂看起來好像蒙了麈一樣,但正中央那鮮艷欲滴的血紅色,依然威猛無敵。
牆壁的另一邊是個櫥窗,櫥窗內放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雖然歷經二百多年,劍影仍舊鋒利得怕人。
這把寶劍到底沾了多少人的血呢?一想到這個問題,粗眉仔不禁越看越著迷…
「你在看甚麼?」
冷不防背後有把聲音,粗眉仔嚇一大跳,問話的原來是阿甲。
「沒甚麼,看看古董吧了…」粗眉仔說。
阿甲快速地瞟了四周圍一眼,拉拉粗眉仔的衣角道:「這些東西有甚麼好看?快出去看表演吧!」
「表演…嗎?」
「皇帝快要出場了!快!」說著阿甲便硬拉著粗眉仔走了出去。
廣場內的音樂聲仍然響徹雲霄,但粗眉仔好像醉醺醺似地,被大政殿前那堆五顏六色的滑稽的誇張的古裝人物吸引了過去。
歷史,還是不要看見真相的好。

索倫桿傳說

滿族的祭天儀式,不知始於什麼時候,但為什麼立杆(索倫桿)餵飼烏鴉,倒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創業之初,為探聽明軍實力,隻身來到遼陽,投身於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服侍李成梁。一天晚上,努爾哈赤侍候李成梁洗腳。李成梁對努爾哈赤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朝一品大將,就是因為腳心有一顆紅痣。努爾哈赤漫不經心地說:「這有什麼稀奇?我腳心有七顆紅痣,還不照樣侍候人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成梁大為吃驚,從此對他格外注意了。偏偏這時北京欽天監在觀測天象時發現遼東有王氣出現,斷定這裡會出皇上,趕緊報告朝廷,朝廷立即派兵追查。李成梁得知此事,馬上懷疑到朝廷要抓的就是努爾哈赤。正當李成樑與官差商議捉拿努爾哈赤之際,努爾哈赤及時發覺、急忙逃出了李府,一口氣跑到了遼陽城北的一個草灘上。李成樑的追兵越來越近了,精疲力竭的努爾哈赤躺在一條溝裡暫且隱蔽。這時,一群烏鴉紛紛飛來落在了他的身上,將他嚴嚴實實地蓋住了。追兵見此情景便改變方向追往其它地方去了,努爾哈赤因而獲救。 之後,努爾哈赤逃離了遼陽進入長白山。進山後,他遇到了八位挖參人,彼此結拜成生死弟兄。
但是自從努爾哈赤入夥之後,大家一連半個多月沒有挖到好人參,為此都很犯愁。一天夜裡,天空下起了小雨,接著又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隨之便是一聲驚天動地的吼叫。大家一看都傻了眼,原來是號稱「山神爺」的老虎來了。 只見老虎瞪著雙眼,蹲在窩舖前邊。山里人有個規定,遇到這種情況就得把帽子扔給老虎,老虎叨誰的帽子誰就得跟老虎去,是死是活,聽天由命。他們九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把帽子扔到老虎的眼前,可是老虎只把努爾哈赤的帽子叨走了。努爾哈赤只得傷心地告別了眾兄長跟老虎去了。努爾哈赤跟老虎走了很遠,後來到了一個山頭,只見上面長滿了綠苗茵的青草,每棵草頂上都頂著一團紅籽。努爾哈赤心頭一跳,天哪!這不是人參嗎?正在這時,那隻老虎縱身一躍,跳到了山澗的另一邊,轉眼不見了。努爾哈赤這才明白,原來是山神爺搭救他們來了。他摘了一把紅籽從原路回到了窩鋪,眾人一看那紅籽,正是千年老參。就這樣,他們找到了那棵山頭挖出七、八十棵上等人參。後來,他們就用這些人參換來了兵馬和糧草,招攬四方將士起兵反明。由於努爾哈赤智勇雙全,被推舉為首領。努爾哈赤在八個兄長的幫助下南征北戰,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國。
後來,滿族百姓不忘當年在長白山挖參的祖先,在院子裡豎起一根木桿,以美味祭祀烏鴉,感謝烏鴉當年對祖先的救命之恩。至於這根桿子則被認為是「上能通天」。 由努爾哈赤當年去長白山採參用的撥草木棍演變而來、因此便叫索倫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