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隴東之旅

麥積山的佛緣(上)

跟漢中的小劉一樣,天水的地陪小盧也是個年輕女孩,說話又多又快又急,不過咬字清晰,所以粗眉仔仍然聽得懂。

「大家都是第一次來天水是吧?現在我教大家一些天水話。」小盧說。
大家都沒甚麼反應,以為都是些普通爛gag,無甚特別。
小盧繼續說:「在天水話中,問候人家都是講『牛好嗎?(普通話發音niu hau ma)』,自己則答:『草很好。(普通話發音cau hang hau)』。」
粗眉仔反應快,聽罷立即問:「咦?那麼說,在天水話中,『你』就讀『牛』,『我』就讀『草』了,是不是這樣?」
「對了,你們知道為甚麼嗎?」
粗眉仔想了想然後說:「我猜…是不是因為『牛』吃『草』,所以才尊稱人家為『牛』,謙稱自己為『草』。」
小盧哈哈笑道:「當然不是啦,因以前諸葛亮與司馬懿曾在天水對峙,而司馬懿是個疑心重的人,為免諸葛亮派間碟刺探己方虛實,他命士兵以後出入都要自稱為『曹』,即曹操方面的人也,諸葛亮知道後,亦命自己的士兵以後出入都要自稱為『劉』,但天水人說話一向是nl不分的,故漸漸『劉』(liu)就變成『牛』了。」
天水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說著說著,粗眉仔等人到了麥積山。

粗眉仔旅遊小百科

麥積山高142米,因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後秦,大約384年前後,當時佛教在中國開始興盛。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斷被開鑿或重修。

歷史上遭多次地震、火災破壞,至今仍能保存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個,泥塑像、石雕像七千餘件,壁畫千餘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圓塑、粘貼塑與壁塑等,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美譽。同是中國唯一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完整的石窟,是唯一能比較全面反映北魏至明清時期中國泥塑藝術演變歷史的石窟。窟內藏有直至清朝的泥塑、石塑佛像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

在入場前,小盧介紹了幾組麥積山的精品,包括一幅刻有佛祖一百零八個故事的石碑、微笑的小沙彌與尼姑和尚的私語像等等,可惜這些精品石窟只開放予領導人欣賞,粗眉仔此等平民無緣一看。

東崖的三尊巨佛保存完整,雖然顏色已消失不見,仍不減其氣勢。

第一眼看見石窟,粗眉仔真大大大嚇了一跳,因石窟全被鐵絲網罩住了。

太后埋怨:「想保護裏頭的石像,可罩上玻璃呀!何必這樣?既難看,我們又拍不到照片。」
小盧說:「我們也想弄得好看些,但天水太窮了,文物保養是要很多錢的。」
國家文物局已確定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首批正式備選名單,麥積山石窟成為其中一個申報點,或許不久將來會有改善吧。

雖然有鐵絲網,但粗眉仔還是夾硬要拍,結果全部相片都打了格仔,可幸都是薄格,勉強還可看得到。

幸而,另一邊有好些沒罩上鐵絲網的石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文革時這裏雖亦遭到破壞,可幸並不嚴重,只是佛像的眼睛被挖了,其他地方仍保存完好。

由眼睛處現出的木胎,可見佛像的製法:
(1)先用木做出佛像的雛形,此為「胎」。
(2)再用泥敷在胎上,待泥乾後雕刻細部。
(3)髹上顏色。

比起端座正中的佛,粗眉仔更喜歡企兩邊的菩薩,貪其面容和藹,且造工亦較精細。

這兩座菩薩的衣服紋理塑得異常精美,令粗眉仔驚歎。

這裏原本是座廟來的,可惜唐朝開元時一場大地震,把整座廟振塌了,現在只餘天花板上的壁畫和佛像,雖只有一鱗半爪,但已如驚鴻一瞥,美艷非凡。

穿過這又矮又窄的隧道後,是另一座廟的遺跡,這邊的塑像保存較完整。

以下是佛和菩薩的近鏡,你們較喜歡哪個表情?

這面是麥積山的西壁,亦如東壁處有三個佛像,其中一個亦被地震摧毀,露出支撐的木架。

據小盧講,有關方面原打算在這裏重新建一佛像,但最後還是認為保持其歷史原貌,都算佢地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