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秋之旅2011

金山寺禪意

在瘦西湖旁邊的餐廳吃午飯後,粗眉仔一行人便離開揚州,向鎮江進發。

連接揚州和鎮江有條大橋,名曰鎮揚大橋,據講揚州人不大喜歡這個名字,以為「鎮揚」有揚州被鎮住之意,私底下將此橋稱作「潤揚大橋」。

雨停了,但煙霧未散,窗外一片淒迷朦朧,仿如披上一襲輕白紡般,頗為美麗。

鎮江的地陪說,鎮江的金山寺不大漂亮,但因白蛇傳有「水淹金山寺」一幕,令金山寺出了名,並叫大家要有「名過於實」的心理準備。

金山寺的停車場離景區入口頗遠,過去得先經過商店,粗眉仔一團人一致認為,這是陰謀。

一入去景區,便有一條主幹道,幹道的一邊是商店,另一邊則有公園和湖。

中途有一條叫聖泉橋的物體,這條橋雖是近代所做,但頗為古樸,亦與周邊景物甚為配合。

粗眉仔一團人很快就到了金山寺的正門,望上去,只見佛舍不見山,因問:「這裏就是金山寺嗎?山在哪裏?」
地陪笑道:「你留意到了,這就是金山寺最大特色,山被寺包著,山在寺裏,所以看不見山。」

金山寺門口兩邊明朝石獅子,石獅子踩著的石球異常光滑,據地陪講係因為人人都相信摸了球就「有求必應」,所以越摸越滑。

門囗寫有「東晉名剎」四個大字,非常觸目。

粗眉仔旅遊小百科:江天禪寺

江天禪寺又名金山寺,位於江蘇鎮江市區西北部的金山之上。始建於東晉,原名澤心寺,唐代起稱為金山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整個寺廟結構複雜的重重殿宇依山而建,串通一氣,與金山渾然一體,有「金山寺裹山」之說。慈壽塔矗立山頂,是金山醒目的標誌。寺內藏有蘇東坡的玉帶、周鼎、金山圖和銅鼓,號稱「金山四寶」。神話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和梁紅玉擊鼓戰金兵的傳說也發生在這裏。

金山寺的門頂有個「江天襌寺」的額,據載這是乾隆取的名字,但因人們已習慣了金山寺這個名,對「江天禪寺」置若罔聞,就算皇帝都冇面比。

一入佛寺,第一件事當然是拜彌勒同韋陀,原來的塑像早已悉數毀於戰火或民革,故彌勒像無甚可觀,但彌勒背後的韋陀卻是一幅畫,倒是首見。

大雄寶殿尚算宏偉華美,但亦是近年重建之物,無甚特色。

大雄寶殿後有條上山的樓梯,兩人想也沒想便走了上去。

一直走到登塔的入口,方知道這塔叫做慈壽塔,要登塔得先付八元,兩人都覺得不貴,便付錢上去了。

入場後才發現,這八元除了可以上慈壽塔外,還可以參觀法海洞,兩人先參觀法海洞。

一進法海洞,就看見角落處坐了一個和尚,那和尚將雙手放在檯底下,彷彿在「研究」些甚麼似地,非常難看,行近一看,才知道原來和尚在玩電話,登時鬆了口氣。

法海洞的深處有個石造的法海和尚,石像正面有一個玻璃窗,但石像手上仍有不少硬幣。粗眉仔後來見玻璃窗上有窄隙,想那些錢就是如此丟進去的,從這角度,硬幣會被石像剛剛捧住,法海不會兜口兜面被人用錢掟。

法海洞出來後,兩人便望塔繼續上,中途有一觀景臺,居高臨下,但見霧漫平湖、綠野處處,景色怡人。

金山寺的佛舍頗為密集,瓦頂層層疊疊,層次感頗總豐富。

未幾兩人便行到塔的入口,為怕擁擠,兩人趁現在沒甚麼人時急急腳走了進去。

塔內非常黑,樓梯下有兩個女孩,可能見黑不敢上去,粗眉仔和太后於是行先,她倆隨後跟上。

二樓比周圍的簷篷高,光線得以透進塔內,比較光猛。

此塔只有六層,粗眉仔和太后很快就上到頂樓,頂樓風大,夾雜著陣陣冷雨,兩人都凍到騰騰震。

太后道:「我上次來這裏的時候有很多很多人,多人到連這個塔都幾乎沒位企,現在好多了,雖然天氣不大好,但人少,玩得舒舒服服。
粗眉仔有同感。

從塔俯瞰,見有多棵金黃漂亮的銀杏樹,原本想打算過去親近一下的,但細看後似路不通行,只好罷了。

下塔後,兩人走法海洞門口的另一條岔路,經乾隆御碑走到金山寺的另一邊。這兒只有一個近代建鐘樓,無可觀之處。

鐘樓旁邊有條通往慈壽塔的樓梯,這時候粗眉仔才又發現塔旁有另一條往上的樓梯,便走上去看看。

這兒是金山山頂,山頂有塊「江天一色」碑和好些小賣部,往下望,大半個鎮江盡收眼底,但周圍樓房太多,已無「江天一色」之景。

據徐大哥講,金山寺對面有個金山寺公園,也是頗值一遊的,可惜時間太少,大家都沒有去。粗眉仔一團人在鎮江這個地方通共只停留了兩個小時,便匆匆上車往蘇州去。